策略一 选择好“第一目标”学校
客观上说,考生升学的第一志愿学校对考生的录取将发挥主导性作用。考生第一志愿的效度依赖于考生和家长对考生学业水平和实力的科学分析与全面把握。因此考生和家长要提高第一志愿命中率,需要对自己的学业水平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尤其是要慎重听取考生所在学校的班主任和教务部门的意见。因为他们对本校近几年录取四星级高中的人数与比例是比较清楚的。通常考生所在初中如果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没有明显变化,那么每年四星级高中达线人数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考生慎重参考学校班主任和学校意见,结合自身水平,依次排出若干所“最理想的”、“理想的”、“较理想”学校,然后根据自身条件,分析用哪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被录取的可能性较大,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后再确定第一志愿。对于基本确定上高职的考生,则要考虑今年三星学校和高职同批次招生的因素影响,结合高职招生的计划是否变化,确定一个专业理想,分数恰当的高职学校。
策略二 填志愿要“拉开梯度”
志愿填报要适当拉开梯度,把握级差。考生报考时志愿要有“梯度”。所谓“梯度”,有三层意思:一是不同批次之间的学校要有梯度,二是同一批次不同学校之间要有梯度。这种梯度一般由分数差异表现出来,从宏观上看,还包括地域梯度,学校规模特色梯度,办学模式梯度等等。可以把每一批次的高中划分为三类:一类上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学校,这类学校考生只能填写在第一志愿里。第二类是生源不足,但缺额不多,尚可招收少量二志愿考生的学校。第三类是生源严重不足的学校,只要达调档线,填写志愿都有可能录取。去年,第一批次的大部分四星级高中基本上第一志愿就已经录满,第二志愿基本不起作用。而今年的情况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其原因是13中、29中指标生的实施,可能会使报考这两所学校的正常招生计划的录取线适度上扬,因此,在不能被指标生录取,很可能出现高分落榜热点高中的情况。为此今年中考考生和家长采取“拉开梯度”的策略,填好第一批次的第二志愿非常关键。因为考生在不能录取第一批次第一志愿时,有一个保底四星级学校。第二志愿的四星级学校的选择建议与第一志愿学校录取线相差20分左右比较合适。如果第一批次的一、二志愿录取线分差过紧,很可能所选择的二志愿学校的第一批次一志愿招生计划就满了,轮不到考生二志愿发挥作用,最终出现征求志愿或进入第二批次三星级学校录取批次。也就是说,二志愿如果选择不科学,也会出现高分落榜心仪高中的可能。如果二志愿填报合理,则有可能出现“有机会冲冲热点名校,留二志愿保底,不用交钱能上四星级高中”的局面。
策略三 合理定位,用好指标生政策
指标生填报知己知彼,讲求策略。考生必须要准确对自己定位,考生水平的定位应立足于学校整体水平。一般把握考生学习水平的直接方式就是,采取客观的事实分析,通过数据和事实让孩子认清自己的位置和实力。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班主任、年级长,了解孩子所在学校往年在全区或全市中考中所处于水平档次,每年该校考取四星级高中稳定的人数大约有多少。同时,学生比较稳定的年级名次在什么位置,再结合目前的学习状态,是偶然超长发挥,还是通过孩子的科学复习,能够还有冲刺的后劲。在综合了以上几个因素后,就基本确定学生的基本学习水平了。
指标生志愿与第一批次一志愿的衔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录取的效果。其中13中、29中指标生学校50%招生计划作为指标分解,其正常录取的统招生计划就相应减少了一半,因此这些学校的正常统招生录取分数线就会在去年原本就很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譬如:一个考生排名在学校前10名,假设该校每年能达到一中录取以上学生人数15人左右。如果今年获得的指标生有如下可能:一中指标生2名,金陵1名,南师附中2名,中华1名,13中2名,29中1名,共计8名。则该生填报指标生大有学问。这里暂不考虑10名以后考生超常发挥的因素。是否首选南师附中或金中呢?不一定。要仔细研究该生在年级中两年的排位是否基本稳定在前十名的水平。如果基本稳定在第5名,同时综合考虑年级前4名考生填报指标生的情况,该生填报一中指标生,第一志愿填报一中或13中可能相对好些,如果指标生不能录取,一志愿还能冲一下一中的正常招生录取线。如果单纯为了保证录取,指标生采取填29中或中华,一志愿选择29中可能被录取把握更大。所以,如何用好指标生政策值得思考。
策略四 “一模”不能作为择校唯一参考
由于近年来,各区高中对生源的重视,城区“一模”统一考试越来越少。去年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规范中小学考试后,今年各区“一模”不会再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由于各区、各校“一模”试卷难度的差异较大,尤其一些完中为了保护生源,“一模”阅卷标准将更为严格,因此,各学校的“一模”分数的信度将大幅度降低。所以家长不能单纯地依靠“一模”分数作为孩子选择高中学校的重要依据。相反,家长和考生更要重视初二、初三两年来的几次重要的过程性考试成绩,通过自己在班级、在年级的总体水平如何。通过班主任和学校提供的有效信息确定自己学业发展水平,再确定自己适宜的高中学校。
策略五 鸡头还是凤尾?审视20%现象
孩子是做“鸡头”还是当“凤尾”?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一心做名校后20%人群的考生要谨慎,更要理性。不当名校的后20%,为的是给考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以及今后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学生挤入高中名校处在年级的最末端,很容易遭遇挫败感,成绩未必能进步很快。在普通高中,孩子能处于班级的前20%,最能鼓励孩子进步。因此中等偏上的孩子到办学质量中等的高中,要比在所谓名校垫底好得多。其实一个人群后20%的人,通过三年努力变成前20%的几率,远远小于20%。
有些家长总是认为家庭条件不错,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够适应名校的教学要求和学习能力要求,总是“挤破头”,一味死追名校。各层次学校的考生水平是有差异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一些通过扩招进入名校的考生大多数由于学习能力水平与正常录取的考生有较大的差距,其实细心家长通过了解,会发现很多通过交赞助费扩招挤进高一层次学校的学生发展结果并不理想。如果一些优秀的考生适当下移所选择的学校的层次,将会把自己置身在低一层次中佼佼者的行列,会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和社会锻炼的机会。建议考生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对于一些学习能力不强、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不要为了名校光环拼命往上挤,盲目做名校后20%人群的考生要谨慎,更要理性。
策略六 理性签约,克服侥幸心理
不少高中学校为了吸纳优质生源报考本校,纷纷办起实验班、强化班,竞赛班等,一般会对考生公布一些优录的招生协议,即所谓“签约”。承诺一定的报考优惠条件,降低考生报考该校的风险率。一些报考签约高中的家长担心孩子考试时失手低几分,为了有个保险,一般都与高中签约。家长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签约越多孩子上考中的保险系数就越大。其实任何一个考生在普通高中志愿填报时,第一批次中的第一志愿只能是一个。一般省重点高中学校录取第二志愿可能性极低,通常第一志愿就录取满了。从理论上讲,一个考生有用的签约最多两个,其实能真正起到作用的一般是与第一志愿学校的签约。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认真研读签约内容,不要把希望寄托于签约,抱有一种侥幸心理,希望通过签约来提高上高中的保险系数。其实签约兑现的关键还是在考生的分数,如果考生的考分过低,所谓的签约协议就是废纸一张,因此家长一定要头脑清醒,中考录取关键靠孩子的软实力。
策略七 警惕预估线,“就低不报高”
加大宣传力度、过硬的教学质量带来的社会声誉、灵活的招生宣传政策和“市场化”应对措施将是生源大战中百试不爽的制胜秘诀。目前,城区大部分四星级高中之间硬件、师资等教育资源逐步开始趋于一致。为了争取好生源,各所高中学校都会提供一大堆的数据信息,包括:本科上线率、高考录取率等。很多家长看了这些学校的数据觉得似乎每所学校都很好,不是这个第一,就是那个一等奖,真不知道该选择哪家。家长和考生要掌握想报考学校的特点和层次,需要多方面了解学校的情况,对学校的特点、招生计划、往年的分数线等都要有个准确的认识。由于家长了解报考学校信息的来源单一,同时缺少主管部门给出权威的统计数据,导致各家学校自说自话,只选择有利于学校自身内容宣传,学校的不足和薄弱点尽力回避,只挑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向外界公布。因此,家长需要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不要被一些表面的数字所迷惑。
具体了解学校办学情况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实地考察,通过在校的邻居孩子了解,不能单纯的看招生宣传材料,可以通过在校学生、已毕业的考生家长或者教育同行提供的信息做分析。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建议家长不要因为一些招生宣传信息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还是实地考察,多方咨询,各种信息相互印证为宜,对于同事的信息参考性的听,老师提供的信息选择性的听,媒体的信息验证性的听,邻居的信息慎重性的听,不草率地做出决定。
每年签约或中考填报志愿时,各个学校抛出的签约或志愿填报的预估线,这往往会成为考生和家长选择高中最重要的参考数据。很多不明就里的家长都将预估线当成“权威数据”,深信不疑,以此确定最后的报考学校。可往往在实际录取时,一些学校的分数线却“水涨船高”,让不少考生高分落榜。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中学校为了招到优秀生源,在提供预估线时采取“就低不报高”的策略,目的是吸引大量考生填报,抬高录取分数线,从而提高本校的生源质量。
策略八 涉外合作班慎重选择
近几年,南京城区有不少普通高中为了拓展办学模式,探索适合城市考生的跨国界的多元文化教育之路,申请并经教育主管同意举办了一些“中加”、“中澳”、“中英”、“剑桥国际高中”、“中韩”和“新大预科班”等国际课程班。这些有送孩子留学意向的家长希望通过涉外高中班的三年求学,为孩子将来到国外留学进行预科教育,为孩子到国外留学奠定基础。这些涉外的办学看上去很诱人,但学费昂贵,一般一年都要3万以上,有的高三阶段达6~7万。
其实一些家长并不了解国外高中教育现状,过多的只考虑家庭资金上的承受能力,但是对所选择涉外高中班时的具体情况则过于盲目,并没有综合考虑孩子的个性和特长。有些学习习惯和自觉性不高的孩子,送到国外后,学习习惯不好,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语言沟通困难,既不能进行自我生活的料理,又不能完成学业,通过三年的课程培训,生活和学习习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和改善,浪费了家长大量的资金。因此建议家长量体裁衣,理性地看待高中涉外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hongkao/1299179.html
相关阅读:2019中考英语介词用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