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学习指南:诵读是入门正确途径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中考复习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一、诵读——文言文入门的途径

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这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周围的人说的某种语言,我们时时可以听到,听了再跟着说,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别人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学语言须从听入手。这大概是学习语言的普遍规律,不限于方言。

这条规律在文言学习中能不能起作用呢?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是不会用它的,因而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活”的语境。从这一点看,上述规律似乎不起作用。但这又是可以补救的,因为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便听到了,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一阵子,连语境也有了。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装在自己的头脑里,入门又有何难?这并非现代人的发明,我们的古人早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做的极其认真、勤苦,“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这些词儿的出现便是最好的证明。

对此有些人不以为然。他们忽视诵读教学,把语法分析视为“灵丹妙药”,以为懂得“动宾倒置”、“定语后置”之类的名词术语,便可以一通百通,简洁而又便利的学习文言。在这种主张下,课堂上只听到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述,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这种做法其实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大讲曲式结构原理,动机虽好,实际上却行不通。因为所谓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不熟悉具体的语言现象,即使讲的完全正确,学生也未必真能领会,更难以实际运用。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的厌学情绪日益增长,而课外的练习和背诵大抵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一过便忘却大半。这跟熟背诵几十篇文章而能历久不忘相比,孰得孰失是不言而喻的。

结论是:只有诵读才是文言文入门的正确途径。

二、背诵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

所谓“入门”,指的是读一篇浅显的文言文能粗知大意;具体的说,就是大部分语句能理解,个别的虽不能解也猜得出几分。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不断地积累背诵量,这就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坚持不断地诵读。不能坚持诵读,背诵量不足,则如孟子所云:“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这是多年来文言文教学一个重要失误。这个“苦果”我们决不能继续尝下去。

根据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和目前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起始阶段可以略少些,以后逐渐增加,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学生背诵的篇目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以上只是就短期效应而言。如果学生在第一学年里确实养成了诵读习惯,并且多少掌握了一些记诵的方法,那就完全有指望在今后两年内再增加一些量——这也要把古代诗歌(例如《孔雀东南飞》有1790字,《琵琶行》有616字)包括在内,所以标准不算过高。照此计算,到高中毕业时,总背诵就接近《孟子》全书(约34685字)了。背诵量达到这个标准,读浅易文言文是不会有困难的。

三、把记诵放在科学的基础上

记诵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记诵什么,用怎样的方式训练学生记诵。过去的学塾强调记诵并没有错,错就错在用强迫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他们一时不可能理解的篇章。我们的诵读课则不然:学生读的都是历代名篇中的短制,易于理解,且无佶曲聱牙的文句;更为重要的是,其记诵活动被置于教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讲究记诵的科学性。看不到这一点,把我们的诵读跟旧时代的机械诵读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记诵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记诵三要素的灵活运用上。这三要素是:(1)口熟,就是通过反复朗读,象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这种记诵凭靠的是声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顿、语调、语气等,背诵起来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如幼儿之背诵诗歌,因而具有不稳定性。(2)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包括名句、佳句以及段落的起结和衔接上下文的语句,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这种已含有很大的理解记忆成分,但仍然不够。在连贯背诵全篇(段)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若干个“断层”。(3)掌握文章的思路,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是要弄清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行文方式上的一些特点,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解记忆了。即便不能完全达到,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也有助于巩固记忆。

这三个要素尽管层次高低不同,其间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因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必须结合起来使用。一般地说,在起步阶段应以口熟和利用支撑点为主;待到半熟之后,就要利用文章的理路来达到连贯记诵。此外,还要注意记诵中有可能出现反复。这三个因素又常常是一个循环或交替使用的过程,主要之点是要提倡边读边思索。

记诵中出现“断层”,这指的是“因为”遗忘某句话,致使上下文衔接不起来。出现“断层”,在不同学生身上有不同原因,一般不外乎口不熟、对句意不理解、不熟悉作者的行文方式、不了解上下文的关系等等。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其中的原因作一点解释或提示。

记诵也要讲究技巧。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结构修辞法(含对偶、对举、衬托、排比、设问等)、骈句、韵文等等帮助记诵。但技巧又常带有个性色彩,因此要提倡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记诵的经验教训,从中发现巧妙的记诵办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hongkao/132903.html

相关阅读:专家提示:初三生天冷也要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