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结归纳看命题走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中考复习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时光荏苒,岁月交替,转瞬间又是一的来临。作为面临中考的一线教师,要想稳操胜券,深入研究近几的中考,体悟把握命题的规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具体命题形式的分析,归纳出中题的一些特征并从命题趋势来看命题的走向,研究备战中考的新思路,把握命题的新方向,做到胸有成竹而有的放矢。

  一、浅议近中考命题规律与特点

  从2007开始,我省全面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轨道。中考命题以稳为主,稳中有变结构稳定

  2007、2008、2009三的中考试卷的模式基本上保持“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和“写作”三部分,另有5分“卷面书写”,试卷结构基本稳定。

  2.考点差异

  近三的语文试题,着重考查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悟。

  (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板块

  名着阅读题,考查“名着情节”、“名着赏析”,增加了考查实用工具书的试题;综合运用题为“主题班会”、“网络跟帖”等形式,由考查口语交际变为考查书面交流。

  (2)。阅读板块

  2007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科技说明文;2008两篇现代文阅读都是散文;2009两篇阅读,一篇散文、一篇说明文

  文言文阅读近都是50篇优秀诗文篇目中的选文,考查内容基本稳定。

  (3)、写作板块

  命题半命题命题作文,这样既给了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3.基础知识性

  注重积累,落实基础,是安徽省近中考试题的一大特色。汉字是语文学科最为基础的单位,对汉字相关知识点的考查成了历中考试题的必考内容。给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历来在中考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古诗文名句的默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分值为10分,是相当高的比例。内容全部出自新课标推荐的50篇必背的优秀古诗文,是试题中来自语文课本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内容。2008—2009除了6道记忆型名句默写试题外,还对整首诗的默写进行了考查。

  正是因为中考试题具备基础性的特征,在备考中,就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强化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考中迈出坚实扎实的一步。

  4.试题综合性

  随着课改的深化,近几中考试题中,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有所体现,

  其一、命题的综合性

  自2005以来,中考试卷都有一道综合训练题,命题形式为一个材料下设有多个问题,综合考查考生的字音字形、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关联词的使用、语序的调整以及句子的仿写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且常与名句默写、名着阅读、名着赏析等内容相结合考查。

  其二、语文综合运用

  2005、2006综合运用专列一个大题进行了考查,2007—2009虽然没有安排综合运用这一大项,而是将其与语文积累合并为一个板块,统称“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008至今侧重在考查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加入了对病句修改、句序调整等知识点的考查。

  5.阅读的文学性

  中考试题中固定不变的记叙文阅读的文学性特征格外突出。注重阅读欣赏,强调整体感知,着眼语言品位,彰显个性化。

  从近几中考现代文阅读所选文章来看,尤其是当代名家的散文,备受青睐,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6.命题的人文性

  近几的中考试题处处都能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意识,尊重考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文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特点,只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写出个性化的自我,就是精彩的文章。

  7.试题答案的开放性

  近几中考试题都设置了开放型试题,问题设计很合理,答案开放。可灵活选择答题角度,便于学生自主发挥,只要紧扣语段,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即可。

  二、总结归纳看命题走向

  1、突出语文基础,强调积累运用

  对语文基础运用的考查是必不可少的,安徽中考试题更是注重了此项的考查。

  2、依据课标,淡化教材

  近的中考试题中,除古诗文以外,皆为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课外内容,然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其命题依据在于,用课内获取的技能来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达到立足课标,淡化教材,全面考察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3、尊重学生个性,组织答案开放灵活

  从近的试题中分析,主观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设问的方式也更加灵活,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是言之有理即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4、结构稳定,关注时事热点

  试题结构相对稳定,时事热点问题在中考试题中也是会出现的,我们不能忽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积极研究我省中考试题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注全国的中考试题,总结其命题规律,把握命题趋势,在全国的中考背景中来关注我省的中考动向,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从容不迫,运筹帷幄。

  三、积极备战中考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为玉,没有借鉴,就没有鉴别。”中考试题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作为毕业班的老师,务必要了解中考考纲说明的范围,细读大纲要求,立足课本兼顾课内外阅读,借鉴各地历来中考题型,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定好毕业复习迎考计划,做到学习与复习有张有弛,知己知彼。

  1、加强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于积累运用。备考中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

  加强对课标的研究,全面落实课标对日常语文教学的要求。立足课本,延伸课外,并对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结合考纲,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特别是古诗文阅读的内容,一定要烂熟于心,做到游刃有余。

  2、重视阅读训练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在中考中占比重较大,150分的试卷就占到了55分。现代文阅读复习要加强文体阅读意识,掌握阅读规律,加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探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的训练,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文言文阅读在背诵、记准词义的基础上,抓句子的翻译和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练习适当向课外拓展。

  科学进行写作训练,树立求新意识

  3、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平时多进行一些片段写作训练,根据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进行单项性训练。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多关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善于挖掘、提炼生活的“动情点”,力求达到有创意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4、注重专题、加强全面,查漏补缺

  复习备考是一个由点到面、不断完善的强化的过程。我们必须稳扎稳打,逐一突破,系统的复习在中考前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查漏补缺,为中考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厚积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三者兼顾,必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hongkao/450684.html

相关阅读:十一将至 初中如何利用假期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