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三关”,明晰学科知识链的架构
1.记忆关。
记住物理课本上出现的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以及单位的大小。例如人的身高、体重、人的正常体温、人爬楼梯的功率等;家用电器工作时的电流值、功率值等。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所有物理量的计算公式切忌死记硬背,要抓住每个物理概念或规律中关键的“字”和“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充分挖掘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要注意物理概念或规律的运用条件。
2.听课关。
没有思考的学习,等于无效劳动。复习课的知识是同学们已经学过的旧知,没有了上新课时求新知的好奇和成就感。听复习课的专注力来自于对复习目标的定位和内驱力,即通过复习,在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自己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是否多元化?听课时,不能只对概念、结论、例题感兴趣,还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更要主动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问大胆地表述出来,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发现、解决心中的疑问。对于每个知识点,力求弄清楚:知识是怎样引出的?→为什么要引出?→知识的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在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应用?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
3.解题关。
熟练掌握解基本题的思路,对老师强调的、有针对性的、典型性的、有层次性的例题,力求一个“透”字,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分析不同问题。要注重对错题的反思,对于错题,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粗心造成的,应仔细地查找错误原因,弄清楚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正确的解题思路又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这样做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比盲目做题更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注重生活、物理、社会联系,实现应用能力的提高
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社会,复习中一定要重视课本上列举的与生活、物理、社会有关的例子、栏目上的内容,以及课本上的有关内容。
平时注意观察与积累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事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要能习惯性地用脑子想一想:哪些跟所学的物理知识有关?分别涉及到哪些物理知识?甚至还可以想一想: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怎样解释?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增添了解答综合题的底气。
关注探究实验相关要素,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纵观近几年中考物理试卷,实验探究题比例逐年上升,难度增大。有现象、数据的分析,物理规律的表述,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的评估等,这些对考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问题能力要求都很高。平时听课复习时,不能仅仅关注实验结论、规律,更要关注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节。例如:测量工具的选择、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表述以及在如何减少误差等方面的复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现象,要有好奇心,并力求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释。
常用的研究方法要能熟练运用。初中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中,用得最多的是“控制变量法”。另外“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建立模型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等方法在课本中也有体现。例如: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方向和分布是典型的建立模型。而“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以及“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怎样运动?”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而得出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测量电阻等实验则体现出“等效替代法”的思想。对实验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要求在具体的实验中知道如何控制“变量”?怎样改变“变量”?为什么要转换?怎样转换?如在“探究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时,将阻值不同的灯泡串联,既能达到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等的目的(控制变量),又能使灯泡两端的电压不一样(改变变量),同时通过观察比较小灯泡的亮度,就可以比较出相同时间内电功的大小(转换法)。课本上类似的探究活动还有“探究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升温特性”等等,都是同时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典型案例。要通过复习做到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自己解答实验题的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hongkao/825680.html
相关阅读:2018中考必须掌握的政治知识点,背起来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