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学专业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资产评估、项目评估、信用经济概论、信用评级方法和评级模型、西方国家信用制度及其法律体系、信用风险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信用调查等。
一、信用管理学主要课程介绍
1.信用管理学以信用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规定和制约着学科体系的内涵和边界,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信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用管理制度。所谓信用管理制度,是指信用管理主体组织与职权、信用管理活动原则与规范的总和。信用管理制度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形式渊源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即法律、规章制度和单位内部规定,其内容包含了机构设置、职权配置和活动方式三个方面,同时以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即成文规则和实际运作的形态而存在。
2.信用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信用,信用及其管理逐渐走入社会关注的视界,迄今最长不过三十年的时间。与之相对应,信用管理学在国内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社会信用管理体系问题,国内信用管理领域的研究和交流活动才逐渐增多,并始有信用管理专著出版。
3.信用管理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信用管理学主要跨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同时又涉及金融学和经济法律等知识。以金融学为例,其与信用管理学的交叉之处至少有五:
(1)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信用”;
(2)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信用理论”;
(3)信用交易的主要类型之一是金融交易;
(4)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日常经营中面临的最基本最常见的风险之一;
(5)信用管理是金融机构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4.信用管理学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根据中国教育部对学科的分类,信用管理学属于管理科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这一类学科一般来讲操作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具体地,信用管理学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表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上,信用管理学研究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科学授信,并对信用销售及信贷等进行系统管理,涉及收集客户信息、制定授信政策、进行授信决策、管理应收账款等一系列具体操作环节;宏观上,信用管理学研究国家和地方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运作,涉及制定信用法律、开放信用数据、实施失信联防等诸多社会系统工程。文章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自考转载请注明出处
5.信用管理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从学科目的和意义上看,信用管理学主要致力于信用管理活动的科学化、社会化,提高全社会信用交易成功率,从而优化市场秩序,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社会信任度,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显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二、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1.从就业目标来看,开设信用管理学可增强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已进入信用经济时代,信用交易逐渐成为经济交易的主要方式,而信用风险成为市场主体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主体如何在现代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在竞争中取胜,信用管理人才无疑是关键。然而,从对当前中国信用行业及其人才需求的调研情况看,虽然自2O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信用行业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现有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高级信用管理人才奇缺.供求缺口很大。
据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未来几年中中国需要50万名信用经理,200万名信用管理专门人才。从信用管理高等教育的情况看,国内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吉林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设置了信用管理专业,每年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人数很少,人才培养能力大大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由于专业人才“供小于求”,现有信用服务等相关机构的用人模式基本是向社会招跨学科的人才,如财会、金融、计算机软件设计等,然后经过数年实践磨练渐入门槛。在此背景下,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开设信用管理学课程,可为学生建立基本知识储备,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2.从深造目标来看,开设信用管理学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有益拓展和重要补充。信用是经济学和金融学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信用理论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信用及信用风险管理是一般工商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用的独特视角,采用专业课程形式系统地介绍信用管理知识,可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融会,是对其知识体系的重要补充和有益提升。进一步看,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的有关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信用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学生可选择信用管理为进一步深造的研究方向,而在本科阶段及早接触这方面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并作出选择。
3.开设信用管理学还可增强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信用经济的发展是席卷全球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经济正逐渐融人这一潮流向信用化方向转变,但目前很多人对信用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还搞不清楚,信用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范畴,与信用时代的现实远远脱节,这也是中国经济信用化和信用体系建设的重重阻碍之一。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肩负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是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与希望。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信用的认识与理解,就是未来中国社会对信用的认识与理解。开设信用管理学课程,使学生对现代信用理念、概念、原理、原则、规律等有一个系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学生的信用观念将更加科学和开放,信用意识将更加强烈,也是全民信用普及教育、提升全民信用素质的重要一环。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学的课程体系
1.现有信用管理学教材的编排思路。
(1)从宏观层次着手,围绕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展开内容,介绍其数据环境、法律环境、失信惩罚机制,以及作为国家信用体系主要构成部分的信用管理中介机构和信用经营机构;
(2)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着手,一是介绍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监管,二是按照信用类型,从内涵、构成、管理等方面分别介绍商业和企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者信用、国家信用;
(3)从微观层次着手,介绍信用分析、征信服务和征信技术、客户评价、应收账款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等理论、知识和方法。
2.本科教学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客观上存在不同的课程内容编排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和课程双方面特点,所作出的选择应能贴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实际。总的来看,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学的课程体系应符合以下要求:
(1)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大学本科在当今时代仍属于打基础的教学阶段,又受学时所限,教学内容不宜过窄、过细,应该能使学生了解所反映社会实践的概貌。同时也不宜太过宽泛,而要紧紧围绕逻辑主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侧重于理论,辅之以实践。本科生完全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不会直接从事信用管理工作,无论是从接受能力还是从使用价值来看,教学内容均不宜过于强调具体操作技术,应该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主。另一方面,系统的理论学习并不排斥对实际情况作了解。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新兴学科,信用管理学尤其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教学中应多多介绍国外的做法、经验、教训,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考虑到较强的操作性,还可适当介绍一些实务操作的规则。
(3)系统化。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信用管理学内容编排应当以其本身范畴体系的逻辑为基础,揭示信用管理活动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再现信用管理制度的全貌。
3.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学的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要求,综合现有教材的编排思路,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学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信用相关概念与理论,介绍信用、信用活动、信用管理等基本概念与理论;
第二部分为社会信用体系,介绍国家信用体系、地方信用体系、部门信用体系、行业信用体系等的构成、运行机制、运行模式;
第三部分为信用信息管理机构,介绍征信机构和资信评估机构的业务经营与管理;
第四部分为信用管理服务机构,介绍保理、商帐追收机构等的业务经营与管理;
第五部分为信用经营机构,介绍工商企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经营与管理;
第六部分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环境,介绍信用数据、信用法律、失信惩罚机制、信用监管、信用文化等内容。
推荐文章:信用管理学专业毕业后干什么 信用管理就业前景分析 哲学专业主要课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huanye/kecheng/12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