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文科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15年有法政科学生毕业,1945年设立法学院。1946年,从四川返沪后即准备创建文学院,先扩理学院为文理学院,增设哲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三系。1948年文理分院,同济大学确立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综合性大学框架。文学院增设历史学系。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当时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者、教授。如中文系礼士郭绍虞、熊伟、德文系主任陈镇、历史学主任吴萍、法律系主任吴歧等。而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的文法学院被并入复旦大学。
20世纪70年代末,经批准,同济大学实施恢复对交往和恢复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战略,曾考虑重建子系,因高等教育体制原因未果,但重建同济的人文、社会科学与重建造学院一样成为海内外同济人的夙愿。1986年,教研室正式组立了社会科学系。90年代初,又先后设立了法律、文化艺术、经贸等系。1993年1月,正式恢复了文法学院建制,下辖社会科学、法律、文化艺术、外语、德语等系和德国问题研究所、高教育等2个研究所。此后,在短短的几年里,随着整个同济大学的日益兴旺,同济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文法学院也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1998年夏天,外国语学院独立文法学院办实体成立了学院党委。
至2003年初,文法学院下辖法律学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哲学社会学系,理论经济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化艺术系等6个系。《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等院直属机构,共有教职工近200人。学院还设有国际政治研究所、海外华文研究所、国外法研究所、中国铁路发展研究所、德国哲学语文化研究所、社会与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学中心等科研机构。
2003年春,文法学院学科调整撤消社会科学系,新组建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理论经济学等3系。在保留原有的法律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上新组建了国际政治、环境法两个研究所。
目前,在全院现有的教职工中,被聘为教授等正高职务者有20余人,副教授与副高职务者有80余人,其中大部分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
学院现有20个对外招生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即外国哲学、美学、科技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思想教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戏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等。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法学院先后设立了哲学、行政管理学、法律学、国际政治、汉语言文学、汉语言、经济学、社会学和戏剧影视文学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除了为国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外,学院还承担着全校各类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土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亦即“两课”)的全部教学任务,学院还承担着大学语文等部分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几十门公共选修课,承担了外国留学生汉语课的教学任务。如今,文法学院已成为同济大学“两课”及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素质课的主要教学基地。
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文法学院的教师还以饱满的热情和学术良知积极地从事科研工作。不少教师或申请国家、省部级的纵向项目,或与校外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或自选课题,开展各种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文法学院的教师先后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的研究课题,出版了上百部专著、教材和工具书,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其中不少项目获得各种奖励。
文法学院还建有文科图书分馆和电教室以供师生阅览和查阅专业资料。
在文法学院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同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和文法学院有了长足的进展,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同济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有的基础上,文法学院在今后几年内除继续抓好研究生、本科生的专业教学、“两课”、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外,还将适当增加1—2个本科专业,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再增加2—3个硕士点,解决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要着重加强博士点申报的准备工作,争取在三、五年内取得突破,获得2个以上博士点。
回顾以往,令人欣慰;展望未来,更加令人振奋。在新的世纪里,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全体同仁将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精诚团结,树立与时俱进发展观以优良的教风和学风,以一流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伴随着同济大学的迅速发展而发展。 以上内容均来自工大自考网高考频道,转载请注明出处。关于更多大学专业介绍请进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huanye/zhaosheng/16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