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从一篇考场说起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考场作文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请先看一篇2009年南京市中考考场作文:

今天真好

  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引起你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微澜,潮起潮落时叠出你惊心动魄的回忆;一个故事,哀惋忧伤中让你体会肝肠寸断的凄凉。即使如此,我仍感觉——今天真好!

南山·菊花

  你无奈地挥挥衣袖,告别了官场,之后便将自己隐到南山乳白色的炊烟中去了。
  你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你说“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说“良辰酒可待”……而你所说的一切都汇成了豪迈的声音在历史长河中回响,激起一层层涟漪,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
  从此你离开了俗世;从此历史少了一名贤吏,但却多出了整个南山。
  回顾悠悠历史,我仍感觉到——今天真好!

挫折·风帆

  你从歌舞融融的梨园里飘然而出,低吟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曾踏上南下的船,高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曾寻找能安放白鹿的青莲,寻找雪花大如席的轩辕台,寻找能破万里浪的小舟。然而有才的你却一生波折,坎坎坷坷,以致吟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你唯有寄愁于酒,“酒入豪肠,七分啸成剑气,余下的三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诗人对诗人的认可。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压倒你,你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相信自己终能“直挂云帆济沧海”,终成你那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李白,让我感受到了自信的力量,让我拥有了战胜一切挫折的勇气。
  回顾悠悠历史,我仍感觉到——今天真好!
  悠悠清泉,我掬一捧最清的;枫枫红叶,我采一朵最热的;漫漫余晖,我摘一弯最新的。
  今天真好!

  这是2009年南京市中考的一篇考场作文,由于是网上阅卷,两个老师背靠背批阅,我有幸批阅到了这篇颇有争议的文章。初读,羡慕于小作者文采的飞扬恣肆;再读,惊诧于文段的似曾相识之感;复读,叹息于明显的拼凑痕迹。显然,该文是基本照搬了某年的高考或中考的满分作文,有明显的套作之嫌。
  疑问一
  开头的一段排比究竟想说什么,与文章的内容有联系吗?显然没有。结合阅卷过程我感觉:很多考生有话不好好说,一上来就是几个排比句,哗众取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华而不实。
  疑问二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即使如此,我仍感觉——今天真好!”这样的转折,有铺垫照应吗?有必然性吗?没有!另外,“仍”字作何解释?让人费解。
  疑问三
  虽然每一段都有“今天真好”的字样,但这是在点题吗?“今天”是那一天,是古代吗,还是现在,抑或是考试这一天?文中没有交代,“真好”体现在那里呢?是古人的精神,还是什么?让人一头雾水。看来,该考生是有备而来,将背好的范文,不管三七二十一,“穿靴戴帽”套上再说。我反复揣摩考生所写内容是否暗合了题目,但揣摩来揣摩去,始终觉得材料与题目的内涵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样的所谓“点题”是生拉硬拽,牵强附会。
  疑问四
  结尾,“悠悠清泉,我掬一捧最清的;枫枫红叶,我采一朵最热的;漫漫余晖,我摘一弯最新的。”太似曾相识了,这一个排比与开头相互呼应吗?与文章内容有关联吗?显然没有。请看:2006年某地的满分作文片段:“盈盈月光,我选一丝最亮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烂的。”该考生显然是受这一段让自己倍感喜爱的文段影响,但在考场上一下子记不起来了,于是出现了:“枫枫红叶,漫漫余晖”这样不合逻辑的错误。
  疑问五
  “陶渊明、李白”这样的材料太滥了,太熟悉了,那么这两个材料与“今天真好”有必然的联系吗?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结合2009年六合区一模作文题“心中有朵美丽的花”来看,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写:
  你无奈地挥挥衣袖,告别了官场,之后便将自己隐到南山乳白色的炊烟中去了。
  你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你说“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说“良辰酒可待”……而你所说的一切都汇成了豪迈的声音在历史长河中回响,激起一层层涟漪,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
  从此你离开了俗世;从此历史少了一名贤吏,但却多出了整个南山。
  陶渊明,你就是我心中那朵美丽的花。
  如果是这样,这样的材料不就是“万能”的了吗?这是不是所谓的“作文技巧”呢?答案是毫无疑问的——这完全是作文的弄虚作假,这完全是一种投机取巧。
  其实,类似这样的作文在考场上还有许多。
  有的为文造情,堆砌华丽词语,不管是否符合语境;有的编织工整句式,串连古诗文名句,不管是否切中内容;有的排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陶渊明、李清照等文化名人,不管是否适合文体。在这些文章中,我们无法找寻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无法捕捉到文脉所在,毫无实际内容。
  中考作文中出现的这种“穿靴戴帽”的套作现象,直接冲击着作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是贻害无穷。
  诚然,语言华丽、文采飞扬的确能为作文写作增添不少亮色。但过分倚重文采而弱化思想内容和真情实感,难免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长此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走入歧途,那真的就要“误尽苍生”了!
  “美文”泛滥,“套作”激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透过现象的背后或许我们能窥见隐情。
  一、从社会的角度看
  社会的审美倾向重外表的华美时尚轻本质的厚重质朴。上面的作文是经不起推敲的,但阅卷者如果不仔细看,就很容易被这些作文外表华丽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排比句迷住双眼,不经思考而打出高分。君不见,“包装”已经成了各行各业的追求。哪怕是国家级贫困县也要有豪华的“样板工程”作为领导的业绩,于是,芝麻大的“地方”建起了宽阔的广场、修成了摩天大楼、设置了迎宾大道……日常生活中,月饼的包装贵过了月饼本身……朴素、质朴、平淡、率真成了落伍的代名词。校园不是真空地带,作文教学被浮华渗透腐蚀是当然的后果。还有每年的高、中考过后,许多被“枪手”加工的“满分作文”充斥于多家媒体,一些学生一味盲目地模仿这类文章。
     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文化界出现了大量浮靡的文化散文,再加上短信文学、网络文学的侵扰,写作渐渐蜕变成了纯粹的文字游戏。靡靡之音,让人的情绪飘浮,无心思考,无意阅读,没有人愿意去亲近大师,没有人用心去研读经典,用华美包装肤浅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
  三、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
  虽然教师们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告诉学生要说真话诉真情,但临近考试的时候,却不得不语重心长地警告学生哪些话不能说,哪些情不能诉,更会反反复复地叮嘱学生如何显示自己的“文采”,如何凸显自己的“积累”,并且为之提供大量的“美文”模板。
  比如,江苏特级教师王栋生收集了用“屈原向我们走来”开头的套题作文的典型例子。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2006年题为《人与路》,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2007年题为《怀想天空》,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2008年题为《好奇心》,考生又写:“屈原向我们走来……那是为什么?我感到好奇……”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考生们受过语文教师“特殊训练”的痕迹。
  这是不是一种教学的机智?
  答案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凡稍微有一点“语文良心”的人都应该看得出:这完全就是作文的弄虚作假!它不只是作文的“八股”,根本就是作文的“十六股”“三十二股”。这当然“是”教学机智了,不过,这是教学机智的堕落和变异。
  四、从应试的角度来看
  中考作文的评判标准中“发展等级”之“有文采”一项也促使一些语文老师在作文备考时过分强调“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要大量引用古诗文”。
  所以,在很多考生的作文中,各种比喻、排比、引用和夸张轮番登场,花哨的形式掩饰着内容的苍白,华丽的辞藻遮盖着认识的肤浅,完全违背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直接造成了中考作文“美文”泛滥、“套作”横行的不正常现象。
  那么,优秀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呢?
  1.优秀作文优在学生思想的真实反映。学生都生活在普普通通的学校和家庭中,学生本身还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未定型时期,其个性、心理、意志、品质等正处于形成阶段,其思想出现波动、反常是非常正常的,他们对社会、家庭、学校、班级有自己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想到的是“玩”和“乐”并没有错,他们有时违纪违规甚至搞恶作剧也不见得就是思想低俗。把这些写进作文中恰恰是懵懂少年思想的真实反映,是借作文来关照自己的心灵,是对自己的反思和审度。
  2.优秀作文优在真实记录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只有学生把作文视为生命的成长记录,作文才有出路。这样的作文,货真价实,它不拉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名人来掩饰心灵的伪装,它不用满纸的华丽语言来掩饰思想的空虚,它是真真切切的成长故事。
  3.优秀作文优在语言表达的真实。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工具,是以让人明白易懂为目的的。而学生作文是学生自我、学生之间、与家长老师之间的交流,语言质朴、纯洁、自然才是根本。这就是我认为的“优秀作文优在语言表达的真实”。
  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反映,平平淡淡才是真,对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平平淡淡是每一天的定律,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平淡的生活,写平淡中的不平淡,写平淡中的新奇发现、有趣思索、独特感受,才是作文的常态。平淡是一种境界,热闹是一种浮躁。鲁迅先生用12个字概括了作文之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面对学生作文缺少内容、缺乏真情、走向浮华的现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摆脱急功近利、肤浅浮躁之风的影响,改变观念,多一份智慧的引领,引领作文走向本色,走向生活,引导学生感悟平淡、诠释平淡,在平淡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寻找生命的激情。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六合区马鞍中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zuowen/kaoshi/15720.html

相关阅读:满分技巧
优秀考场作文赏析:于无声处听惊雷(北京海淀一模)
河南满分:让信念开花
高中优秀考场作文赏析:点赞不如鼓掌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讲堂之2019深圳一模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