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9-03-03 16:20
一、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古今对照的能力
历史地图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古今对照的功能,即历史地图在表示历史内容的同时,也间接地把相对应的当今的内容表示了出来。由于学生对当今的内容相对较熟悉,因此,通过古今内容的对照,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了解地图所表示的历史内容。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和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以使其直观地感受到这两个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此外,还应该让学生注意地理的沿革变迁,主要包括"省"的区域的变迁及同名异地的情况。
二、以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地图为线索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初中教材中的中国通史内容以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我们可以针对地理上的某一固定区域,联系该区域不同时代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以黄河流域为例,教学挂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首次体现了黄河流域详细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黄河流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些朝代的大部分国家及其都城都设置在黄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变法,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客观上促进了对黄河流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西汉时期,逐水草迁徙的匈奴族的势力空前强大,针对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状况,当时的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方式纳贡求和。西汉每年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但是匈奴仍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由此可见,当时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生产力最为发达,这对于生活在大漠、戈壁、草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极具诱惑力。
三国时期军阀割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主要为黄河流域)。这极大地刺激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于是他决定挥师南下。但由于自东汉末年以后北方连年战乱,生产力尚未恢复,并且曹操统领的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水土,不习惯水战,最终兵败赤壁,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由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可以看得出,这一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处在少数民族政权割据的时代,北方地区严重的战乱必然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大同)迁至黄河流域的洛阳,希望通过利用、吸收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和生产技术,进而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北宋定都于黄河流域的汴京(今开封),当时黄河流域依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到南宋时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此后元、明、清都定都北京,黄河流域再有没有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利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归纳黄河流域历史变迁的面貌,既可以以此为线索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三、利用历史地图解决教学重难点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也可以利用历史地图来解决。例如,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重点介绍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我国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今天的开放有什么区别?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我引入了《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帮助学生梳理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理解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汉通西域以后形成的海陆"丝绸之路"到了隋唐时期日臻完善,加强了中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为频繁的对外交往奠定了基础。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这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达,也说明它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国的纺织品、造纸术传入东西方各国,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人东方各国,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充分证明了当时日本对唐文化的重视,也证明了唐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程度。10世纪前后的世界,新航路还没有开辟,新大陆未被开拓,西方新的生产方式还没有产生,各国的联系还未形成全球化。唐朝的对外交往体现出我国封建时代对外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小,相互间的赠品与今天的国际贸易不能相提并论。